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袁培煌逝世,曾设计深圳(2)
这一时期的袁培煌,结合当时武汉市建委提出的“为武汉地区设计出一种符合实际需要并改善居住条件的住宅建筑”要求,潜心研究,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50年代苏联模式下住宅存在的“合理设计不合理使用”问题,创新设计出小面积单元式实验住宅,一改过去的平面形式,将走廊扩大为小厅,使卧室获得极佳通风,同时细致考虑了住户储藏、排烟等措施。
举世瞩目的标杆建筑,却是由时年70岁高龄的袁培煌主持设计的,他击败了美、法、德、英、日、澳等8国的“洋专家”方案,最终被授予200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成为广州市民争相观赏的新地标。
同时,袁培煌积极探索,陆续做了武汉剧院方案、武汉科技馆方案、蒙古苏赫巴托造纸厂、越南梅驿火车站、武汉军区司令员住宅等项目。
“当时国破家亡,到处战乱,遍地都是瓦砾,所以我就有一种志向,就要搞建设。”在华南工学院的四年,为袁培煌未来的设计事业打下了基础。
袁培煌,1955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同年入职中南工业建筑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前身)。近七十年来,作为建筑师,袁培煌将经典作品写在祖国大地;作为导师,他为培养年轻人才付出毕生心血,一生与中南院十指紧扣、结伴同行。
1931年,袁培煌出生于上海,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躲避战火,年幼的袁培煌跟随父母,沿江而上一路颠沛流离到达万县,抗战胜利后,全家人又溯江而下,到武汉安家。旧中国的满目疮痍,都印在了少年袁培煌的心里。
科技感、设计感十足的科学中心以占地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巨大规模,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的科技馆(科学中心)”的称号。另外,广东科学中心还采用了太阳能发电、光伏建筑一体化、雨水回渗与屋面集水系统、空调节能系统、自然采光、通风、巨型钢结构等多项技术,践行了“绿色建筑”新理念。
来源:湖北日报 | 作者 刘天纵 蔡菁 宁叶子
袁培煌为繁荣国家建筑事业、开拓荆楚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武汉人民防洪纪念碑、武汉晴川饭店、深圳国贸大厦、广东科学中心、无锡博物院、深圳世贸广场、武汉协和医院、武当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等经典作品见证了他一生耕耘不辍、技臻至善的事业精神。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建筑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主导的建设时期。袁培煌坚持建筑须具有很好的使用体验,满足或是超越业主的诉求,才能真正被认可。如,武汉协和医院真实反映了医院建筑的性格,深圳枫丹雅苑的错层设计和深圳世界贸易广场的商业化特征,都彰显着袁培煌在建筑创作中与时俱进的眼界、领军创新的气魄。
1957年8月,国家建设委员会委托中国建筑学会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厂矿职工住宅设计竞赛。这是1949年以来全国性第一次大型设计竞赛。袁培煌代表中南工业建筑设计院参加,获得了优秀奖,并自此开始了他学以致用、求真务实的创作之路。
改革开放后,袁培煌于1979年设计了晴川饭店,成为武汉改革开放与发展的见证。1985年,50多岁的袁培煌带领团队接手武当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做古建筑调查,为我省打造了一座5A级旅游景区。
2000年,袁培煌兼任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期间,进一步整合了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三个教学实体及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两个社会服务实体,构建了有利于产、学、研整合发展的格局,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后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摸”出来的中国第一高楼
做建筑师,是一生最有乐趣的事
1992年春天,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一路南行。在深圳,他掷地有声地说到:“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袁培煌曾说:“做建筑师,是一生最有乐趣的事。”他用勤奋、敬业、创新、忠诚、无私、奉献诠释出建筑大师风范,为一代代设计师绘制出精神坐标,值得中南建筑设计院全体干部职工用一生去传承与弘扬。
袁培煌,1931年出生于上海,1955年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毕业,同年入职中南工业建筑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前身)。袁培煌近七十年的建筑师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史,也亲历了中南建筑设计院70年的风雨辉煌,他认为“做建筑师,是一生最有乐趣的事”。
文章来源:《工程勘察》 网址: http://www.gckczz.cn/zonghexinwen/2022/0714/893.html